滴滴,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种症状神似感冒的接触性传播传染病,西方国家称它为“亲吻病”,专业名字叫单核细胞增多症(Infectious mononucleosis),更多人称呼它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或“腺热”。
1.什么是“亲吻病”?
多由EB病毒(一种接触传染性病毒,Epstein-Barr virus)或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。主要引起急性或亚急性良性淋巴细胞增多,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,早期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,随后淋巴细胞增多。本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。
该传染病的潜伏期是4至6周,病程一般为1至2周,但可有反复,部分患者低热、淋巴结肿大、乏力,患病后乏力可持续数周或数月。传染性可持续数周(一般2至6周),部分可长时间传染他人。
2.如何及时发现是否患了“亲吻病”?
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典型症状是发热、咽峡炎、颈部淋巴结肿大“三联征”,此外还可能伴随食欲丧失、疲倦、脾脏肿大、肝脏肿大、黄疸、头痛、普遍性全身疼痛等。
发热 :一般患者均有中度发热或高热,发热可持续数天至数周。
淋巴结肿大:出现全身性淋巴结肿大,以颈部、腋下、腹股沟部多见。淋巴结肿大在第一周达峰值,然后在2~3周内逐渐消退。
肝脾肿大:部分患者会伴随肝脾肿大症状,通常在疾病的第三周开始回缩。
偶有皮疹:常见的皮疹为泛发型,多在病程第4~10天出现。如丘疹、斑丘疹、荨麻疹、猩红热样斑疹等。
其他:乏力、咽痛,精神不振,肢体软弱无力。常伴随咽部炎症和扁桃体渗出液,渗出液可呈白色、灰绿色。
3.如何治疗,如何预防?
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。据有关报道,在美国85%~90%的成年人在40岁前,血液中EB病毒抗体是阳性的,这意味着他们既往都感染过EB病毒。6岁以下儿童感染者多数呈隐形感染或症状轻微,15岁以上感染者多出现较为典型的症状,30岁以后发病者少见,40岁以后罕见,总体预后较好,发病后获得持久免疫力,二次发病罕见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,患者在发病期内要多注意休息,并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。
病毒通过病菌者和患者的唾液传播,因为病毒在人体口腔分泌物中增生,所以,经口传播是幼儿和学龄期儿童感染的最主要的途径。急性期患者应进行呼吸道隔离,避免亲吻他人或者与他人共用餐具。不去人多拥挤的地方,勤洗手,多通风换气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